当前位置:范文网教案设计内容页

《桂花雨》练习设计

2023-09-10 17:54: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桂花雨》练习设计(汇编15篇)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1篇

  一、比一比,再组词。

  茁(    ) 捧(    )吩(   )栋(    )

  拙(    ) 棒(    )纷(   )拣(    )

  二、给下列句中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1、桂花树上长满了茂密的叶子。(   )

  2、母亲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

  3、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

  三、课文填空。

  1、“桂花开得(   )时,不说(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   )。”若将句中“没有不”换成别的词语,可以是:(    )。

  2、父亲闻着(    )和(   )的混香,诗兴大发:“(       ),(    )。(      ),(            )。”

  3、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  )小枝小叶,(   )在簟子上,(  )好几个天太阳。桂花晒干了,(  )铁罐子里,(  )茶叶中泡茶,(   )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 (   )在桂花香中。这正是父亲诗中所说的:“(       )。”

  四、拓展练习

  1、填写读书名言。

  1)“书犹(  )也,(  )读之可以(  )。”这是刘向说的,说明读好书可以让人变得(   )。

  2)“我扑在书上,就像(  )的人扑在(  )上。”高尔基把书比作(  ),说明读书可以使我们(      )。

  2、填写歇后语。

  茶壶里煮饺子--(     )。

  八仙过海--(    )

  刘姥姥进大观园--(       )

  (                 )(自己写一歇后语。)

  3、练习三成语歌

  江山如画的江南,是人间天堂。傍晚泛舟西湖,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极目远眺,湖光山色,水光接天,真是相得益彰。江南还是个鱼米之乡。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2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zǐxì   wánzhěng  fēnfu   jìshí   zī tài  chenjìn

  (    )(      )(     )(     )(     )(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    ”。

  尤(yóu  yōu)其              笨笨拙(zhuó   zhuō)拙  

  拣(liǎn  jiǎn)去            花雨缤(bīn bīnɡ)纷 

  三、比一比再组词

  拣(     )  尤(     )  吩(     )  宾(     )

  捡(     )  扰(     )  纷(     )  缤(     )

  四、近义词

  吩咐(   )  完整(   )  茂盛(   )  姿态(   )

  即时(   )  尤其(   )  笨拙(   )  仔细(   )

  五、反义词

  完整(   )  茂盛(   )  笨拙(   )  仔细(    )

  六、读读课文,你能找到合适的语句填一填吗?

  1、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         ),(          )。不开花时,只是(             );开花季节,也得(               )。桂花不与繁花(      ),可是(                  )。

  2、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         ),至少(            ),没有(                )。

  3、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            ),帮着(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      ),我就喊:“(           )”母亲(      ),(     )一点桂花放在(     ),父亲(       ),(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      ),即时(      ):“(      )淡淡烟,(    )庆丰年。儿童解得(    ),(      )入梦甜。”

  七、填上合适的词

  一(   )台风   一(   )名胜  一(  )山坞   一(   )清香

  一(   )桂花   几(   )邻居  整(   )村庄  一(   )世界

  八、仿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植物。同桌可合作。我最喜欢(    )。它不像(   )那么(   ),不开花时(     )。开花时(       )。

  九、你们学校或家附近有桂花树吗?留心观察桂花开花是的样子,闻闻它的香气味儿,是作者介绍的那样吗?你所了解到的桂花的作用有哪些呢?和老师同学们说一说。

  十、阅读积累

  桂花芳香四溢,从树下走过,浓香便沁入肺腑;桂花还传递着浓浓的思乡情,当时过境迁时,故乡的桂花依然留在心中。

  小时候,奶奶居住的地方,屋前屋后种满了桂花。说种满了,我也没有亲眼所见。只知道一到秋天,奶奶的小屋里就洋溢着浓厚的桂花香,满满的,直渗到肌肤里。奶奶会摘好多桂花,晒在院子里,于是奶奶酿的米酒中透着桂花香,奶奶做的元宵中有了桂花味,奶奶熬的甜粥中也飘着桂花瓣。那时,我的呼吸里也仿佛散着桂花香了。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3篇

  一、 导入

  1、(齐读)桂花雨

  2、读了课题就让我们感觉香香的、美美的,那么这场缤纷的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我感受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快乐)

  这是我摇落桂花后沐浴在桂花雨之中的快乐,那么在摇花前、摇花时的快乐都体现在哪里呢?快速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

  (一)我——摇花乐

  (摇花前)

  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评价:同学们在你们心里什么事才算得上是大事呢?

  可见摇桂花在我心中的分量可不轻呀!每到桂花飘香的时节,我总要缠着母亲问(引读)。想想我是在问妈妈吗?

  评价:是在催妈妈,催那心里肯定是很急的。谁来催催看?(师生表演)

  评价:这声妈喊的多有味呀,妈的心都会被你喊软的。谁再来试试?

  评价:我只催了一声吗?“老是缠着”可以看出不止一遍呀。谁会缠着妈妈多催几声?

  (摇花时)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评价:看真切了,我是在怎样的摇呀?(使劲)

  评价:想想大人们真的要这小家伙帮忙吗?(生摇头)

  即使帮忙能帮多大的忙呀!哪是帮呀,分明是自己乐得在里面搅和呀!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这乐呼劲呀读出来?

  (摇花后)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这场落英缤纷的桂花雨(展示课件桂花落英缤纷的场面,引导学生想像说话),请同学们融进这场桂花雨中,把自己想像成一朵桂花,看看你的眼前都出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美好画面。

  以“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桂花”练习写话。

  2)交流

  2、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读出快乐)

  3、作者沐浴在桂花雨中的快乐、兴奋、惊喜、温馨、浪漫岂是几个优美的词语能形容的?在这里一切言辞在这里都显得苍白,千万种感受都包含在这一声喊里面,再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小结:摇桂花给我童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至于长大后仍然难以忘怀!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对母亲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再读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句子体会体会? (二)母亲——桂花情

  1、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多有心的母亲呀,她时刻关注着天气还为了什么呢?为什么要赶在下雨之前摇桂花呢?(第二自然段)

  2、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多么细心的母亲!

  3、摇桂花摇出了母亲的浓厚的乡情和无私的亲情,但是摇出的仅仅是这些,还摇出了什么?

  (桂花茶

  桂花卤

  糕饼)

  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品尝桂花茶、桂花卤、桂花糕饼,所以说,整年都沉浸在桂花香里了。

  4、出示: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谁来读一读?

  1)师: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难道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真的比外地的桂花香吗?母亲不能忘怀的仅仅是家乡的“金桂”吗?

  2)母亲不仅爱家乡的桂花,也爱家乡的亲人,爱家乡的一切,假如现在,我来到了母亲的身边,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5、是呀,人们常说水是故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花也是故乡的香,更何况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里藏着我们全家的快乐与幸福,对母亲来说显得就更加的“金贵”。家乡的桂花雨在母亲心中也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6、小结:好香的桂花雨呀!(齐读课题:桂花雨)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它香了那“水晶盘”;它香了整个宅院;它香了整个村庄;它香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你是一个作家,你会?你是一个摄影师,你会?你是一个诗人,你会?父亲就是一个诗人,此情此景让他诗兴大发,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三)父亲——桂花诗

  1、读诗句(自由读——指名读)“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好一个“花雨缤纷入梦甜。”你欣赏了这场桂花雨,享受了摇花乐,如果你做了一个梦,梦中都梦到了什么让你感到了甜蜜呢?(交流)

  3、这场缤纷的桂花雨不仅落在作者心里,母亲心里,父亲心里,全村人的心里,也落在了我们的心里,这不正是一个甜蜜的梦!甜蜜地让人无法忘怀。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成了作者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作者寄情桂花雨表达了她对家乡对亲人深切的爱。带着这种爱齐读课题。

  三、作业(三选一):

  阅读:1、收集与桂花有关的诗句或图片;

  2、读读《作文选》中同龄作者的《童年趣事》;

  3、收集思乡诗、散文,如《乡愁》,看看作者是怎么寄托自己的情思的?

  练笔:

  1、听听你们的爷爷奶奶说说童年的往事,在他们的回忆里,可能没有那缤纷的花雨,但一样有难忘的快乐,把它记在你们的小练笔上;

  2、写一写你儿时一段难忘的经历;

  3、远离家乡的孩子可以试着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一事、一物,仿照课文写一写你对家乡的思念。

  阅读:1、收集与桂花有关的诗句或图片;

  2、读读《作文选》中同龄作者的《童年趣事》;

  3、收集思乡诗、散文,如《乡愁》,看看作者是怎么寄托自己的情思的?

  练笔:

  1、听听你们的爷爷奶奶说说童年的往事,在他们的回忆里,可能没有那缤纷的花雨,但一样有难忘的快乐,把它记在你们的小练笔上;

  2、写一写你儿时一段难忘的经历;

  3、远离家乡的孩子可以试着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一事、一物,仿照课文写一写你对家乡的思念。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4篇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往事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一同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琦君(1918——20__)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中国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桂花:也称木樨,木樨科。常绿乔木,高达15m,树冠卵圆形。叶对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那“桂花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故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第二至六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画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1)重点理解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①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②画出描写“我”摇桂花的句子。

  a、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c、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了故乡童年的快乐。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5篇

  设计理念 

  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阅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的思想产生共鸣,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浓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磁场。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两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建议

  1.可以从学生童年生活中不能忘怀的人或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多读一点琦君写的文章,以便对她有较多的了解。

  2.课文中的许多情景都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如,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摇落桂花时那飘洒的阵阵桂花雨。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还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3.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学生搜集关于描写桂花的诗句。

  2.如果有条件,可以观察桂花。

  教学流程

  一  欣赏桂花,揭示“桂花雨”。

  (板书)桂花   同学们,见过桂花吗?说说你印象中的桂花?

  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欣赏桂花。(课件出示桂花的图片或录像)感觉如何?

  历来的文人墨客对桂花非常喜爱,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你能说一说关于桂花的诗句吗?(学生交流)

  (教学预测:学生可能会说到以下诗句)

  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唐.宋之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宋之问)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唐.张九龄)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宋.杨万里)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宋.朱熹)

  清香不与群芳并。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古代的人喜欢桂花,现代的人也同样喜欢桂花。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板书:雨)

  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识桂花雨,品味桂花香。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指名分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相机纠正错误。

  注意多音字:浸

  4.“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测:桂花香   摇花乐)

  6.文章多处说到了桂花的“香”,请你默读课文2-6自然段,划出来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教学预测:学生可能会找出这些句子,根据学生说的顺序教师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理解: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这就是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这里的花香太迷人了,闻久了,让人---(沉醉),让人---

  本文主要写的都是桂花,这里为什么要写树呢?

  (既起到衬托的作用,又赞美了桂花树的谦虚,不张扬)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浸”就是---(泡),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浸在哪里?

  ② 从“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香味浓  屋里、屋外,走到哪里都是桂花的香味)

  ③ 感情朗读。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 桂花的花期不算太长,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读读第6自然段,谈体会。(交流)

  ② 平日里喝着桂花泡的茶,沁人心脾。过年时品尝着桂花做的糕饼,唇齿留香。花是有季节的,但花的香气一年四季都弥久不散,令人陶醉。齐读第6自然段。

  三  走进桂花雨,体验摇花乐。

  桂花的香味令人难忘,但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摇花乐了。

  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哪些句感受到作者摇桂花是很快乐的?

  (教学预测:学生可能会从下面几处交流)

  1. 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⑴  从哪些词体会到乐的?

  (总是缠着:天天缠,催)

  你缠妈妈是怎么缠的?(指名做动作)

  (撒娇;拉着妈妈的衣袖左右晃)

  ⑵  你会怎样缠着妈妈问?

  出示句式: 我总是(           地 )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着急  不耐烦 ……  )

  ⑶  感情朗读。

  引读:“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自由读  想一想: 你从哪些词体会出了作者的快乐?

  3.摇啊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句写出了桂花什么特点?(多、密、香)

  从哪感受到多、密?(纷纷、满头满身)

  (出示句子)

  桂花落在头上,像                          。

  (戴了一条花头巾   妈妈抚摸我的头   插上了金黄的头花……)

  桂花落在脖子里,像                        。

  (给我挠痒痒  戴了一条金黄的项链……)

  桂花落满全身,我就像                       。

  (穿了一件花衣服   一个美丽的花仙子……)

  我的快乐还表现在哪儿?

  (喊   两个感叹号)

  这是在怎样的喊?(高兴、激动、兴高采烈、拍着手、蹦着跳着----)

  请你这样喊一喊?(感情朗读)

  四  对比桂花香, 感悟思乡情。

  1.(过渡)家乡的桂花给作者带来了童年的快乐, 给全村人带来香甜的生活。桂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念中学时到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

  (指名说、出示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讨论,这里的桂花香还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句子: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交流体会)

  3. 既然,杭州的桂花香,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母亲爱自己的家乡,也就喜欢自己家乡的桂花。)

  有了这份浓浓的情,(出示课件)

  这里的水再甜,也比不上                           。

  这里的   再     ,也比不上                      。

  同学们都说到母亲的心坎里去了。 正如歌里所唱的——(播放歌曲《故乡情》)

  4.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母亲难忘家乡的桂花,我更难忘-------(引读第8自然段)

  5.课堂小结

  同学们,桂花雨是美的,是香的,小时侯,它带给我的是无穷的快乐,而如今我远离故乡,它带给我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再读课题。

  五  走出桂花雨, 走近摇花人。

  1.作者为什么深爱她的家乡,这和她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多媒体出示琦君资料:

  琦君     191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现当代女作家。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她1949年离开家乡去了中国台湾,后又定居美国。

  不管她身在何处,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那些人和事。这是在作者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段后记(课件出示  教师朗读):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在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听完这段话,再联系这篇课文你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2.如果大家想深入地了解琦君,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6篇

  【教材简析】

  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

  【设计理念】

  桂花是芳香的,桂花雨是美丽迷人的,而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阵阵桂花已如雨般摇落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已一去不复返,但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却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让我们在作者回味摇花前的期盼,摇花时的快乐,摇花后的喜悦中,一起重温段美好的时光,体验那种美好的情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

  (出示诗歌)

  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

  小结:

  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结合所学课文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2、“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

  ⑴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

  ⑵ 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了四层内容:

  ① 桂花开放,母亲担心台风刮来。

  ② 桂花盛开,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③ “我”帮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a、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b、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c、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d、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④ 摇落的桂花有的可加在茶叶中泡茶,有的可用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一部分中,“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⑶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较,再一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①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自由发言)

  交流体会: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②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老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一篇好文章,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四、感情读文,深化情感

  五、句式练习,加深体会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扩散思维,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怀念童年  介绍故乡的桂花

  回忆“摇花乐”的情景

  思念故乡  再忆童年往事

  【资料链接】

  1、简介作者:

  琦君(1917~)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中国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2、介绍桂花:

  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3、古诗:

  王维的《杂诗三首·二》、贺之章的《回乡偶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散文:

  杨朔的《荔枝蜜》、《茶花赋》。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7篇

  《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桂花完美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课文资料。

  上完课后,我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品析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可是桂

  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几个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准备抓住重点字词,经过品读感悟的方式让孩子们比较得出哪里的桂花更香,但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区别。这一个环节的效果没有到达。

  二、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品读“摇花乐”资料草草收常

  在前一部分介绍桂花香的特点时,由于孩子经过理解重点字词和比较阅读后,没有得出杭州的桂花比家乡的桂花更香的特点,所以之后又用了一大部分时间去弥补这个问题,以致在后面体会“摇花乐”时,显得仓促。

  在本节资料中,“缠”字写出了作者的急切心境,“使劲”、“喊”写出来了摇桂花的乐趣,同时反映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可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是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一读带过,并没有采用课前准备的“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

  三、朗读形式单调。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仅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四、教师灌输得太多,孩子们自我表现的机会甚少。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当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忙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而我在这一节课中明显犯了这个“大忌”。

  在讲到“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这两个句子时,我让学生讲了“浸”字的本意,也讲了在文中的意思。我想,我还能够尝试让孩子们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代替“浸”字,经过自主的比较、揣摩和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同时还能够培养孩子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以上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身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才导致本节课出现那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会认认真真练好基本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避免类似情景再次发生。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8篇

  课文《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写的一篇结着淡淡的乡愁的散文,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桂花香,萦绕着深深的思乡情。在其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是啊,对于漂泊一生的琦君来讲,故乡的桂花就是她心中故乡的化身,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也是她永不磨灭的牵挂。无论身处何地,心永驻故园!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以这句话为线索,为主旨,带领学生感悟作者的“魂牵梦萦”!

  课始,我将这句话补充展示在黑板上,待学生了解“魂牵梦萦”的含义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桂花让她魂牵梦萦?让她魂牵梦萦的仅仅是桂花吗?这两个问题统领整个课堂学习。接下来紧紧围绕“魂牵梦萦”展开学习,一调三叹:

  一叹:桂花香浸魂梦牵

  琦君对桂花的“魂牵梦萦”首先体现在对桂花的喜爱,对桂花香气的眷恋。于是引导学生了解桂花在作者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作者最难忘的是桂花的什么特点?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故乡桂花香气的踪影,进而品读词句。为此,抓重点词句品读,同时采用对比教学,是处理这部分最有效的方法。我抓住“浸”体会香气的浓郁,对比“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让孩子们理解:故乡的桂花充盈了作者及母亲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花开时,大伙儿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花开过,大伙儿可以吃桂花糕,喝桂花茶,品桂花酒,唇齿之间回味桂花香。可以说,有了桂花才有生活,桂花的香气就是故乡的味道。不论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家乡的桂花香最让作者魂牵梦萦,这正是魂牵梦萦!

  二叹:摇花乐趣暖心间

  “摇花乐”和桂花雨是琦君童年最美好、最快乐、最幸福的回忆,是让她“魂牵梦萦”的又一缘由。“桂花就像一只只小蝴蝶,又像一朵朵小雪花纷纷扬扬,落在头发上,落在肩膀上,落在衣衫上,小琦君和家人全都沉浸在花雨里,沉浸在花香里,沉浸在故乡里……”这是多美的一幅画面啊!于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知、联想,作为我这部分的教学方式。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让孩子们说出自己想到的画面。很多孩子都感叹:摇花乐真是童年乐啊!在情景重现中学习,学生对“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难道不是吗?童年的一幕幕会在我们心底浮现,对作者而言,摇花乐拌他度过童年,让他童年变得五彩斑斓,他怎么能忘怀呢?这正是摇花乐趣暖心间!

  三叹:母女心牵思乡浓

  学了“桂花香”和“摇花乐”,学生对文本饱含的思乡之情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知,怎样升华本文主题——思乡呢?在这里我采用找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中心句的方式来教学。母亲的那番话不正是最朴实最恰当的表白吗?——“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通过联系上文对比,可以得知实际上故乡院子里的桂花不如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可为什么母亲会这样说呢?有了前面两部分的学习,学生对母亲眷恋故乡的认识已经水到渠成。所以,让母亲和作者“魂牵梦萦”的不仅仅是桂花,更是故乡!此时让学生再叹“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就让学生的认知感受达到一个高潮!很自然的感悟文末作者的那句话:“于是,我又想……阵阵桂花雨。”包含的真挚感情。

  找词、句;品读想画面;找文章的重点句;对比教学……这些方法都能有效的达到教学预设。而这篇文章的教学以一咏三叹的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受到了不错的效果!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9篇

  一 我能快速地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家乡( )观赏( )认真( )

  担忧( )赶忙( )时期( )

  二 我知道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比喻 拟人

  1.一山的桂花树开花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

  2.我一摇,桂花纷纷落下,真像下了一阵桂花雨.( )

  3.笨笨地桂花树可惹人喜爱了.( )

  4.钟山只隔数重山.( )

  三 我能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的确是一次伟大的奇观.

  这是奇观.

  1.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我又想起了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四 我知道下面两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1."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 ( )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

  五 读了课文,我也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看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

  一,比一比,再组词.

  茁( ) 捧( )吩( )栋( )

  拙( ) 棒( )纷( )拣( )

  二,给下列句中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1,桂花树上长满了茂密的叶子.( )

  2,母亲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

  3,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

  三,课文填空.

  1,"桂花开得( )时,不说(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 )."若将句中"没有不"换成别的词语,可以是:( ).

  2,父亲闻着( )和( )的混香,诗兴大发:"( ),( ).( ),( )."

  3,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 )小枝小叶,( )在簟子上,( )好几个天太阳.桂花晒干了,( )铁罐子里,( )茶叶中泡茶,( )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 ( )在桂花香中.这正是父亲诗中所说的:"( )."

  四,拓展练习

  1,填写读书名言.

  1)"书犹( )也,( )读之可以( )."这是刘向说的,说明读好书可以让人变得( ).

  2)"我扑在书上,就像( )的人扑在( )上."高尔基把书比作( ),说明读书可以使我们( ).

  2,填写歇后语.

  茶壶里煮饺子--( ).

  八仙过海--( )

  刘姥姥进大观园--( )

  ( )(自己写一歇后语.)

  3,练习三成语歌

  江山如画的江南,是人间天堂.傍晚泛舟西湖,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极目远眺,湖光山色,水光接天,真是相得益彰.江南还是个鱼米之乡.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10篇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通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时啊,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二)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1、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如何?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

  2、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

  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样,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什么? “胡尘”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

  通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又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

  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你们知道吗?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三、拓展: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课件)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11篇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可以从学生童年生活中不能忘怀的人或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多读一点琦君写的文章,以便对她有较多的了解。

  2.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探究。可以先安排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注意停顿,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安排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课文中的重难点,教师要做一定指导。

  3.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

  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是教学上的难点。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4.要注意朗读的指导。课文第二、三、五、七、八自然段分别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情感:“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我”对“摇花乐”的怀念。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5.课文中的许多情景都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如,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摇落桂花时那飘洒的阵阵桂花雨。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看过桂花的学生,可以回忆桂花盛开时的景象。又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6.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12篇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个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课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的语段会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师怎样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说教学重难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快读、浏览、默读、有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2、启发诱导法。

  我努力做到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质疑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个性的体验。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我努力实践着以学定教,鼓励自主探究,适时点拨,并通过课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学生最初接触最初质疑开始层层推进,理解课文。

  2、读、思、记、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五、 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因为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已经烂熟于胸,因此我就通过复习旧知,把学习的切入点定在了什么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思念家乡的什么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文章的中心。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坚持一个原则,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在学生没有把课文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时绝不将课文。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自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熟读的情况,况且五年级的学生读书也该有一定的速度了,有助于培养学生快读的好习惯,扩大阅读量。然后在默读浏览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品读课文

  1 读题质疑

  每个学生接触一篇文章都是从课题开始的,况且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那样美,充满了遐想的空间,而且也很有创意。让学生从课题感知课文质疑问难,并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有的放矢,也有助于给学生以课题设置的熏陶。

  2 品读摇花乐

  学生从读题质疑解惑开始很自然地就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再通过一边读一边想,有感情朗读,想象读等方式领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而且在读得过程中会自然地产生问题,引领自读自悟的方向。

  3 探究桂花的品质

  通过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母亲为什么这样爱惜桂花?”很自然地去探究桂花的特点以及和乡亲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领:“如果赋予桂花人的品质你会弄什么词语形容它?”来深入的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并搜集学生日常积累的好词,准确应用。唤起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意识和愿望。

  4 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

  由母亲这般珍爱桂花,很自然地体会到母亲对桂花对故乡的那份深情。一句从那看出来的?引领学生浏览、默读、思考,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在教师的引领下启发学生练习前后文对比阅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深情厚谊。

  (四)积累语言,模仿运用

  文章不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还有着优美的语言,学是为了用,此环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学会鉴赏,学会积累,并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仿写运用。

  (四)总结收获,扩展阅读

  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此环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总结整篇文章,整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整理新知内化吸收。并趁热打铁,将这种阅读的热情和方法扩展到课外同类文章的阅读理解上去。以阅读扩大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和情感沉淀。

  (五)布置综合实践性的作业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雪深的创新思维。因此我布置了这个作业要求,有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总之我本着自主学,简单教的原则,设计这节课的教学,但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考虑的不够全面科学,其中还有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怎样处理好内容多与时间的关系,怎样处理读的教学,怎样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怎样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都没有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教学设计。或者自己的教学理念上、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请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1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本课所讲的内容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说说你对桂花的印象。

  2板书课题《桂花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将对桂花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阅读提示,考虑: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指人回答,明确:出示课件

  4分同桌轮读,评议

  5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合作学习。

  2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出示课件:师范读。同学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怀念童年生活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六作业

  1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画一幅表示童年生活的画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抱树使劲摇怀念家乡

  满头满身好香怀念童年生活

《桂花雨》练习设计 第15篇

  在设计《桂花雨》这节课的教学教案时,根据教学大纲,“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