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案设计内容页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2023-09-23 15:51: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汇编15篇)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1篇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ng)然大物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词语积累:

  余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时物外

  成私拟于之则或项强素帐徐以作观如唳为怡然

  3、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为怡然自得

  斗草间兴盖方尽鞭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2篇

  师:有许多专家和老师在这里听课,同学们多少有些紧张吧。为了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屏幕显示图片)

  师:这是什么?

  生:一块石头。

  师:对!一块石头,不过,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鹅卵石,它是一件收藏品。你们再仔细看看,它跟一般的鹅卵石有什么不同?

  生:石头上有彩色的图形。

  师:这彩色的图形象什么?

  生:像金鱼。

  师:你们真会观察。它的确像两条金鱼。艺术家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金鱼戏水。你们看,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想像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像力的文章——《童趣》。(屏幕显示标题)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同学们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同学们在预习时已读过多篇,我想了解一下朗读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畅。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生1:要注意停顿。

  生2:要分出轻重。

  生3:还要读出感情。

  师:说得很好,要注意停顿、轻重,谁愿意试试,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师: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讲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1:从题目《童趣》可以看出,应该读出愉悦的情感。

  生2:我同意,还可从文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中看出这一点。

  生3:第1段,还可以是自豪的感情。

  师:体会得很准确,下面,我想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一女生朗读全文,教师播放古筝曲《平湖秋月》)

  师:她读得太好了!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想大家也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生:文言文十分简洁。

  生:我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丑陋而又令人厌恶的蚊子,比作美丽的白鹤?

  师:你觉得比作什么好?

  生:麻雀呀,燕子呀什么的。

  师:好,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探究。

  生1:我来回答,还是比作鹤好,因为鹤和蚊子的脚都比较长,在外形上比麻雀、燕子都更相似一些。

  生2:我不同意,麻雀、燕子体形小些,更接近蚊子。

  师:我们不仅要从外表上考虑,还要从想像的目的考虑。

  生:鹤比麻雀、燕子漂亮些。

  师:所以才会更具情趣,才“怡然称快”。

  生:鹤比麻雀、燕子飞得高。

  师:所以才会有“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生随师齐念 )比作鹤,不仅外形上相似,而且更富有审美情趣。

  生1:我提一个问题:人是强大的,癞蛤蟆是弱小的,为什么当癞蛤蟆出现时“我”会“呀然惊恐”?

  生2:因为他看得太出神了。

  生3:是的,我看书看入神了,你轻轻拍我一下,我也会吓一跳。

  师:书上怎么说的?

  生:“余年幼,方出神,呀然惊恐。”

  师: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生1:是“忆”字,因全文都是作者回忆的。

  生2:是“察”字,所有的“物外之趣”都得仔细观察。

  生3:是“物外之趣”,全篇都是写“物外之趣”。

  师: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了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童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男生齐读)

  生:是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

  师:对,是戏蚊之趣。把蚊子当做伙伴,做了两个游戏。书上怎么说的?

  生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生2: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师:立得好。女生表现毫不逊色。下面,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生1:写的是“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生2:主要是“草丛”。

  师:对,是“丛草之趣”,那又从“丛草”中找到了哪些乐趣呢?

  生1:“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凹者为丘,凹者为壑。”

  生2:补充一下,还有“见二虫斗草间”。

  师:大家读得非常细致,真叫人高兴!不过,有件事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生1:因为他视力好,能“明察秋毫”、“张目对日”。

  生2:因为他善于观察。

  生3:因为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师:仅仅如此吗?

  生8:还有,他富有想象力!

  师:谁整理一下刚才的发言?

  生: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师:太精妙!(师一边参与讨论,一边在屏幕上显示板书)

  观察

  童   藐小微物              物外之趣

  想像、联想

  群鹤舞空

  戏蚊之趣

  趣               鹤唳支端

  林、兽、丘、壑

  丛草之趣

  二虫相斗 

  师:同学们刚刚度过自己的美妙的童年,或许也有这、过这样的物外之趣,讲一讲,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

  生1:小时候,我们小伙伴分成两组,玩打仗的游戏。

  师:你充当什么角色?

  生1:司令。

  师:感觉怎么样?

  生1:神气、满足、自豪,还有好玩。

  生2:我小时候,在家里,拿着话筒,当歌星。

  生3:我最喜欢过家家,把沙土当做米,水当做油,野草当做菜,做饭吃。

  师:通过你们的讲述,我也分享了你们的快乐。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想像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像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你们看见过树根吗?(生回答看见过)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像把它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像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快乐的小山羊》、《父与子》、《比翼鸟》、《老寿星》、《弯弓射大雕》 等根雕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

  师: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并张开想像的翅膀,就能发现美、创造美。我们的生活就会因此而增添美色。今天,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新时代,让美永远和我们相伴,让快乐永远和我们同行!

  执教者:曹双英

  简评:曹老师执教的《童趣》获“荆州市第13届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优质课竞赛的一等奖。其成功之处,主要有二点:

  一是教师深得本文题旨,善于营造“乐学”的氛围。纵观全课教学,一个“趣”字贯穿始终,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于是放言无忌,妙语连珠(可惜“实录”未能将这种妙趣横生的场面充分描摹出来,笔者以及当时观摩的老师可是为学生的表现而笑得前俯后仰的),倘若教者将文本大卸几块,细丝解剖,处处串讲,必然兴味索然,趣味尽失,哪里还有什么“童趣”可言!

  二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角色定位适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戏蚊之趣”和“丛草之趣”这一教学中心环节里,教师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从而避免了文章的一元解读。

  于是,我们看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这节课得以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地朗读、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等);过程与方法受以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品味“戏蚊之趣”和“丛草之趣”等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善良品格)。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3篇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的要求。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4篇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第五课《童趣》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www.fanwenwang.net)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5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

  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文言文: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明,典雅

  学习方法:熟读成诵,组词换字,领悟文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分组读。

  用组词换字的方法解决一些字词,注意成语要整体解释。做练习二。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和同学共同解答。

  讨论: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验与反思)

  4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学生自由背诵,可以选择背自己最拿手的一段,没有自觉主动背诵的要背抽签强制背诵,并且不能选择段落。

  [作业 ]

  课程探究

  [板书设计 ]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物外之趣      丛草森林    虫蚁野兽  土砾丘壑  怡然自得

  二虫斗草间  庞然大物            驱之别院

  [教后记]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课文内容充满趣味,理解文意不难。新课标要求尽量避免讲到用法,着重放在积累词语,人文体验上,所以避免搞通译。一定要当堂成诵,分段进行较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背得最好的一段来试背,有助于提高背诵的积极性,学生非常的欢迎,逐个检查抽选段落考问费时又使学生惧怕。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6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词语,感受语言特点。

  2、培养语感,丰富语言仓库。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常用词。(第一课时)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培养语感。

  关键点: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习清朝作家沈复所写的《童趣》【1分钟】

  二、作者简介:沈复,清朝常州人,工诗画、散文。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分钟】

  三、默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3分钟】

  四、生齐读。【2分钟】

  五、师范读。【2分钟】

  六、生自由朗读【3分钟】

  七、找单个同学读。引导学生们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及时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引起

  学生们的注意。然后强调句子的停顿。(用个别示例,使学生明白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

  同。)

  如: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

  鹤/观(/表示明显停顿,·表示极短停顿)【6分钟】

  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10分钟】

  措施: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老师共同解决。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关键词

  关键词:细(仔细),察(观察)昂(抬)首(头)项(颈项,脖子)果(果真)驱(赶)

  强(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表判断)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九、翻译全文。【10分钟】

  措施:几个学生试译全文,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随时提出来,大家一同探讨。最后老师

  用投影出示译文。

  十、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目的:加强理解课文)【2分钟】

  十一、进行背诵比赛。【5分钟】

  十二、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二.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出示投影片)【3分钟】

  1.本文选自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_,作者字________,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或词

  昂首观之见藐小之物项为之强凹者为壑作青云白鹤观

  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蹲其身,使与台齐。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3分钟】

  四.问题探究【15分钟】

  问题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明确:群鹤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鹤图)

  问题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的乐趣

  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三件物外之趣。)

  问题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问题四: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问题五:作者年幼时的想象合理吗?为什么?(围绕联想与想像来答)

  问题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的?(写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问题七: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语体简约、含义深刻、用词准确。)

  (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五.同学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回答的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提出疑问我们大家共同解决。【10分钟】

  六.再次请同学们背诵课文。【3分钟】

  七.请问同学们,学了此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7分钟】

  八.小结: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观察,而且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1分钟】

  九.作业:写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1分钟】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7篇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 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 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8篇

  五、童趣

  沈复

  知识目标: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言词句,背诵,翻译全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

  能力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情感目标:感悟“物外之趣”,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式:精讲、研讨、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  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  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  词语积累:

  余   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藐小  之   其   故  时  物外 

  成   私   拟  于  之  则  或  项   强   素帐   徐  以  作  观  如  唳  为  怡然

  3、  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   为  怡然自得   

  斗草间  兴   盖  方   尽  鞭   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文。

  2、 “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

  五、童趣

  沈复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八、教学反思: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强调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9篇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 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 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10篇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 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 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11篇

  第一课时:《快乐宝贝》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本首歌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快乐”

  教学准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快乐吗?”让学生自由回答。有的说“快乐!”有的说:“不快乐,家长让他们学习这个班,那个班都累死了!”那么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想不想快乐?!”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再接着说:“想快乐,那就来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快乐宝贝。

  (二)、展开新课:

  1.教师有感情的范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把书打开,朗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

  3.教师让学生看书上,领唱和齐唱部分的歌词,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练习。

  4.教师教唱本首歌曲:A、分句教唱。B、分段教唱。

  5.利用录音带,指导学生把唱的不准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6.练习。

  7.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小结:

  表扬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多练习这首歌曲。

  第二课时:《对鲜花》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唱—— 北京民歌《对鲜花》听—— 黄梅戏《对花》创编活动—— 对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北京民歌《对鲜花》,唱出民歌特有的韵味。

  2、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初步感知戏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增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3、能认识并唱出附点四分音符,了解并会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能够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第三、第四乐句的音高。

  教具准备:花卉图片、玫瑰花一支、装饰教室的鲜花、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起共鸣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变化,揭示“花”的主题。

  1、 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许多缤纷的鲜花,没错,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正是与“花”有关。

  2、 交流

  师:春天到了,百花争奇斗艳,你们知道哪些花儿呢?请说出花名。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每种花都有独特的外形和生长特征,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什么花开在水里呢?(荷花、水仙)

  什么花长得像木耳呢?(水仙)

  什么花红满山?(山茶花、杜鹃花)

  什么花的枝干上长满了刺?(月季、蔷薇、玫瑰)

  3、听赏歌曲《对鲜花》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听歌中是怎么回答的。A、播放录音《对鲜花》

  B、听完老师用有节奏的语言提问,同时指导学生按歌词中的句子有节奏地回答

  C、出示花卉图片(凤仙、山茶),通过视觉让学生感受其外形特征。出示玫瑰花,介绍属于蔷薇科,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枝干上的小刺。

  二、新歌教学

  1、揭题

  师:刚才这首歌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北京民歌《对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2、学唱歌曲:先出示四分音符并说出名称,再介绍“附点”,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3、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

  歌曲中一人问一人答,这样的演唱形式叫对唱,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对歌。下面我们来用对唱的形式把歌词的第2、3、4段练习一遍。

  在唱好第一段的基础上,演唱歌词的其他三段。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和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三、创编歌词

  学生自由创编,并用对唱的形式唱出来。

  四、欣赏黄梅戏《对花》

  揭示欣赏题目,播放录音。

  第三课时:《在钟表店里》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聆听《在钟表店里》(管弦乐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情景,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合作学习,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为音乐即兴编创动作,

  3.能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

  教学重点:体验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景象, 丰富想象力。

  教学难点:合作学习,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设计相应的动作,表现音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自制的各种钟表

  教学过程:

  一. 听音乐进教室(阶段目标:创设学习氛围、建立师生的情感沟通)

  教师:播放音乐《小天使》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六个人一组,四个小组围成圆圈做律动

  二.导入(阶段目标: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仍然采取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的最积极,看哪个组同学得分高。在黑板上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设问:见过这么多钟表吗?在哪里见过?

  学生:见过,在表店里。

  教师:出示课题《在钟表店里》的课题,设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要求:每个组说一种答案,不许和其他组重复。小组内商量一下,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1:各式各样的钟表

  学生2:有布谷叫声的表

  学生3:我想到在一家表店里,钟表特别多

  学生4:我想知道表店里的工人是怎样工作的?

  教师:太棒了,同学们从钟表联想到在钟表店里工作的人们,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欣赏这首由德国作曲家奥尔特写的这首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让我们到音乐中去寻找答案吧。我们完整的听一遍(出示课件、播放音乐)

  学生:完整的听音乐 三. 分段赏析(阶段目标: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1.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教师:从音乐中你听到什么了?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不能重复。

  学生1:我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

  学生2:我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

  学生3:我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

  学生4:我还听到中间的音乐好象很慢,特别抒情

  教师:请大家看画面,(播放画面)带着神秘的语气对同学们说,钟表店里的主人是个老爷爷,他每天都快活的工作着,他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钟表别提有多自豪了。我们一起来听音乐的第一部分(播放音乐第一部分的课件)听听这部分音乐描写了什么?

  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轻松、活泼的气氛。

  2.欣赏音乐的第一部分

  教师:这段音乐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学生1:轻松的、愉快的

  学生2:特别高兴、舒畅的

  教师:音乐把我们带到一个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各种钟表,是那些带着愉快情绪工作着的人们。我们一起来听这部分音乐的主题,(播放音乐的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主题,加深印象

  教师:想想你会怎样来表现这个主题?各组开始商量一下。(播放主题音乐作为背景)

  学生:小组开始活动

  教师:请一组来说

  学生1:介绍自己组的方法,我们用拍手、拍腿的方法进行。

  教师:那好,其他组跟着做一做(播放音乐)

  教师:这个组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有效果,其他组呢?

  学生2:我们用打击乐来表现(用双响筒来表现)听音乐伴奏

  学生3:我们用舞步来表现,听音乐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活动

  教师:看了大家的展示,说明同学们都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音乐的方法,下面,请注意这个主题还要不断的出现,当你再听到这个主题时,能不能还用你们刚才的方式表现呢?

  学生:能

  教师:完整的播放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

  学生:各组同学聆听音乐并表现。

  教师:大家做的真棒,谁注意到主题音乐到底出现了几次?

  学生:三次

  教师:作曲家为什么要安排出现三次呢?出现一次就得了,想想,为什么?

  学生1:音乐要告诉我们他们生活的特别快乐。

  学生2:使人们能记住这些曲调。

  教师:用你们自己的方式再来感受一遍作品的第一部分(播放音乐第一部分的课件)

  学生:边听边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

  教师:这样勤奋工作的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各种钟表都准时了

  教师:音乐用各种钟表的声音来表现他们劳动的成果,你们听(播放钟表发出的响声)

  学生:边听边模仿

  教师:这就是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的第二部分将把我们带进哪里呢?

  3.聆听音乐的第二部分

  教师:播放音乐的第二部分

  学生:聆听第二部分音乐教师:这段音乐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工人们在休息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1:音乐很抒情

  学生2:好象在工人们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果实

  学生3:速度变慢了

  学生4:情绪抒情、优美了

  教师:我们一起用擦汗的动作来表现一下,把你刚才体会到的融进我们的动作里?(播放音乐课件并带着学生做律动)

  学生:听音乐做律动体验音乐的美

  教师:大家做的非常好,接下去的音乐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播放音乐的第三部分课件)

  学生:聆听第三部分音乐

  4.聆听音乐的第二部分

  教师:这部分音乐我们熟悉吗?

  学生:熟悉,就是我们听过的第一部分

  教师:但是音乐的结尾好象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为什么?你感觉音乐有哪些变化?每组一名同学说,不要重复。

  学生1:音乐变快了

  学生2:音乐更加强烈了

  学生3:好象更加有力量了

  学生4:情绪更加热烈了

  教师:我们各组商量一下怎样表现这段音乐?商量好了要展示。

  学生:分组商量

  教师:播放第三部分音乐

  学生:一组展示(大家评价)

  教师:如果感觉没有准备好也没有关系,请准备好的组进行展示。

  学生:二组展示(大家评价)

  四.完整欣赏表现音乐(阶段目标:再次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轻松、愉快的情绪)

  教师:我们一起赏析了各段音乐,结实了一群在那里愉快工作的人们,老师从一间钟表店里拍了一些资料片,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钟表以及它的精良的制作过程。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音乐完整的课件)

  学生:观看影音资料片

  五.小结(阶段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欣赏了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你们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感受吗?

  学生1:我们知道了钟表店里工作的人们特别高兴。

  学生2:我觉得钟表特别多、特别好看。

  学生3:我喜欢音乐中安静的部分。

  学生4:我也要像他们那样愉快的学习。

  教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我们一起体验了这么轻松愉快的音乐,我真佩服这个作曲家,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第四课时:《打秋千》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伙伴打秋千的亲切咏唱,使学生领悟“仡佬族”儿童的快乐生活。

  2、指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的表现需要,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歌唱。

  教学重点:

  1、运用正确的感情来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全面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

  2、准确掌握结束句的唱法。

  教学方法:听唱法、教唱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钢琴。

  学生自备:报纸、塑料袋、矿泉水瓶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播放开场音乐,设置鲜艳背景,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进入教室。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12篇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的要求。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13篇

  《童趣》教学设计

  李松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诵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词语的解释。

  2.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发掘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有新鲜感的,再加上文章趣味盎然,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则尽量少将、精讲,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读、写、说、讲、思、听。从课堂中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

  一 简介作者及《浮生六记》

  二 初读课文

  1 以各种形式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文意自现。

  2 参考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把它形成文字,读给大家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纠正比较大的错误,对一些文言现象做必要的说明。

  三 再读课文

  1 作者的“趣”从何来?

  “物外”之趣、心之所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丰富的想象力

  2 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他与其他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3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 试背课文,课内完成背诵

  五 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发挥想象力,告诉我们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六 推荐刊物《科幻世界》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14篇

  刚刚编发了本栏目第一期(2003年第5期)的稿子,就收到了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先生的《童趣》(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教学案例稿。在编第一期稿时,我当时想说的一句话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尤其感慨于湖北省年轻一代语文教师的成长。读过了胡先生的案例稿后,我更感动于“姜还是老的辣”了。

  《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体会这种新的语体,是又一新的问题。

  胡明道先生的课,从创设情境、入境发问——分工解读、合力释难——赏文解“趣”、体验对话——评价激励、拓展延伸,真正是环环相接,丝丝入扣。可以想见,在课堂上,胡明道先生的《童趣》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一种童趣!

  “自主、合作、探究”,它不是标签,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应景的摆设。在胡先生的教学案例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很希望听到对本栏目以及所刊发文章的意见和建议。   

  执教:胡明道

  师  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问吧!

  生1  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  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3  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y

  生4  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  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  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生7  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予,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前经验激活了(烟熏蚊子也熏人,砖头无趣,读文要识背景等),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师  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①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③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哦!刚才还有人间这是哪个年代的,问得真好。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课题、作者),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找我。(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  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宇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师  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对了,而且还初步有了一点感情,

  超标了。

  师  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师  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师  (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译出的?

  生8  “张目”的“张”可译为“睁大”。

  生9  “故”可译为“所以”。

  师  那么,你们发现的方法是——

  生10  (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师  (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为这都僵硬了”?

  生11  书下有注释呀!

  师  哦,这可叫“查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2  我们读“夏蚊成雷”时,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下文有“飞呜”及“鹤唳(书下有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说的是“声音”,“成雷”是“像雷声”的意思。

  师  太聪明了!你这可叫做“反推法”吧!

  师  (第3段接力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常”,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来细细观察”y

  生13  我按今天的习惯,给它加了字。

  师  哦!又发现了一个“加字法”。

  刚才,大家在合作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虽有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却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虽有“方法”的预设,却让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当然  “插言”、“拨问”在这里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师  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让我们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合作: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③他的“趣”在哪里?

  (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师  现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14  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癞虾蟆,随手捡了几根草拧成绳子,十丁了它几十下,可能又捡了块石头,打了它几下,才解恨,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师  哦!你比原文想像得还要丰富。

  生15  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虾蟆形容为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师接言:对!只见那“庞然大物”踢翻了“山石”,踩倒了“草树”向这边横压过来了!)

  生16  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一句。(师:这不是很无聊吗?)不,我觉得作者很独特,他创设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还有孩子的趣味。

  生17  我也喜欢最后一句,不过我补充一点,他鞭打癞虾蟆,还表现了他的天真、单纯、善良。

  生18  我也喜欢“徐喷以烟……”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这还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幼稚。

  生19  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一句,这句既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又写了神态。 (师:怎样的神态?眼珠动了吗?)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师  真不简单,大家自主地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的余兴,再读一遍课文吧!

  [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与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师  还有新问题吗?对了,“这两幅图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还未解决哩!这样吧,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去与有关人员对话,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

  从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在小组内探究探究。

  ①苏州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②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或人教社编辑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20  我想对沈复说,我很羡慕他,他有闲情去观察,虽然他没有现代玩具,但他能亲近大自然。(师:你不能吗?)我们功课很多。

  生21  当年他觉得很有趣,但我想我们长大了,我们这种年龄,觉得这很无聊,蚊子很讨厌,我们有自己的爱好。

  生22  我要问沈复两个问题:一、按他这种爱好发展下去,他应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成了文学家?(师:哦!他是热爱生活的文学家。)二、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  我想对沈复提一点意见,第一段是统领全文的,但他把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仅仅归为“细察纹理”,其实他更多的是用了是想像,(师:不简单!那你觉得要加写什么?)可在“细察纹理”后加“私拟想像”。

  生24  我不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我们都应保留一点童趣,有一点想像力。

  生25  我提一点反对意见,我们每天在家做作业,不可能有这种“趣”。

  生26  想像力可发现趣味,小时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渍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师:你可能还会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妈妈。)

  生27  小时候,我看见墙上有很多蚂蚁抬一大块食物,我很奇怪它们怎么抬得动,我就去一压,结果压死一些蚂蚁。(师:现在是否很内疚?不过你的好奇心还是可嘉的!)

  生28  一次,我在同学家玩,看见湖里有倒映的树、草,我们以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吓得把玩具都扔进了湖里。

  生29  我还想谈刚才那个问题,我认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的,如果我们有情趣,那么在家写作业也应该会感到有趣味。作者的两幅图实际有联系,这就是他觉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及情感的沟通: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原作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着的文本,是与他人的对话沟通。]

  师  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观蚊飞想像为“鹤舞”,视土墙想像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

  童趣  沈复

  物外之趣       视蚊飞作鹤舞         想像联想

  观察想像       观土墙拟山林         文外之趣

  时间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还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童趣》。

  与教者的对话

  史  您能为我担纲的栏目写稿,我真是十分感谢!我想要问您的是,《童趣》作为“初中第一篇文言文”,您是怎样认识它的价值的?

  胡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有的认为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理解,让它起到“初中第一篇文言文”的作用;有的主张让它为“发展想像能力”服务;有的认为这是记童年趣事的,可引发学生回忆童年生活,增加语文学习的亲和力等等。但我却认为尚未抓住其最重要的内核。如果在教学本文过程中,能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让已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麻木了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本文将产生它的最大价值: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

  史  您说让学生体认作者“情趣”、“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这在一般意义上还是好理解的。当课程走向“生本”,阅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语文教学就是主张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这恰恰是您的教学所一直实践和倡导的。令我感到震动的却是,您强调“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读文本了。这种对生活、对生命的体认,这种“意识”上的觉醒,已经是文本解读的超越和提升了。那么,您是怎样将一种“能力”升华为“意识”的呢?

  胡  本节课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者以“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凸显了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原则:问题性,情境性,合作性,体验性,过程性。整节课就是这样一个活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置身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以文本为基础,在与作者、编者、教师、同学进行对话中,经过联想、想像、欣赏、怀疑、整合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调动积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从而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生成”。

  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先期策划”中,教者(学长)要能创造性地先学一步,敏锐地抓住文本对于“生命对话”的价值内核,并在“问题情境创设”、“探究问题设计”、“合作交流形式”及“视野拓展链接”等方面进行策划及预设。虽如此,在现场实施应对中,教者还要不僵守,不固化。如,在整合师生问题的过程中,能不露痕迹地加入了先期策划中的设问:“他‘看’到了什么”、“这有什么意思”等。同时,也机智地接下了先期策划中未设计的问题:“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在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要以参与者身份进入,常常以一句话作为点拨或回应,如听到有小组一同学讲参观旅游景点的洞内石头时,我似乎无意地插言:“对,下雨天看玻璃上的水迹,都是想什么,像什么。”同时又能在巡回之中敏锐地搜索“反对”的声音,如听到有同学持“无趣论”,便鼓励他到大会交流。

  史  您很在乎教学的“先期策划”。而我,则更欣赏您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的新的“生成”。这才是教学的全新创造。您教学的令人痴迷之处也正在于此。最后,就您自己的这一堂课,您还有要说的吗?

  胡  由于教室太小,人太多 (72人),听课教师塞满了走道,因而教师对小组讨论的参与、指导、了解尚有空白区域。加之学生手中无书本,复印文本临上课前1分钟发放,因而时间显得稍紧张,最后的“无趣论”与“应有情趣论”的“辩论式”发言尚不充分。先期策划中的“自我评价”一节,未能如期进行。如果在常规实验班教学,学生预先接触了课本,想来这一环节是可以完成的。

  史  再一次地向您表示谢意,尊敬的大姐。

《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15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学会观察事物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物外之趣

  2、学会想象、联想、夸张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几幅天真可爱的儿童的图画,引起同学们对童年的回忆。

  (2)、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请同学们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

  (3)、教师设计问题引入课文,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美好童年,你们想过怎样将他们表达出来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沈复的《童趣》,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他的童年的。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共四个自然段,分段分角色朗读,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师引导: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全班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由男生和女生来读。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趣”,得出文章是围绕“趣”字展开的。第一自然段总写童年时有物外之趣,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到观蚊之趣,观土墙、花台之趣,观虫斗驱蛤蟆之趣。

  (三)、赏析语言,分析写作技巧

  (1)解析重要词语的用法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C、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2)分析文中所用的想象、联想、夸张等写作技巧的运用

  例如:①、第二自然段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蚊子和白鹤联系起来。

  ②、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由一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事物。

  ③、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

  (四)、拓展迁移,课堂小结

  (3)请同学们说说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

  (4)教师总结,让同学们学会观察事物,学会联想和想象,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五)、布置作业

  (5)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各种写作技巧写一篇以“童话”为话题的短文

  (6)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物外之趣

  (六)板书设计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想象、联想)

  物外之趣丛草森林虫蚁野兽土砾丘壑怡然自得(比喻)

  二虫斗草间庞然大物驱之别院天真可爱(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