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案(收集11篇)
正比例教案 第1篇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数学教案-正比例应用题。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 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 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 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 探讨新知
1、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 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 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 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 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 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正比例应用题》。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 分析判断
2. 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 设未知数列等式
4. 求解
5. 检验写答语
四、 练习提高
1、 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 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 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 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 探讨新知
1、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 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 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 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 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 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 分析判断
2. 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 设未知数列等式
4. 求解
5. 检验写答语
四、 练习提高
1、 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正比例教案 第2篇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
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
教学准备
表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④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比的知识:
1. 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
2. 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 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
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b≠0)教师问:
1. 你会填写这个的等式吗?学生填好后,再问:
2. 你的根据是什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3. 那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呢?
4. b为什么不能等于0?小组议一议,再交流。
5. 谁来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它们有什么联系吗,谁来说说?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尺的知识
什么是比例尺?
(四)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
(1) 小组合作:把有关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2) 班内交流,全班分享
(3) 全班同学进行优化, 形成知识网络图。
变化的量---正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反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图形的放缩---比例尺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 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思考
(2) 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自然语言 b 列表 c 画图 d 关系式
2. 举出生活中正、反比例的例子
3. 完成课本84页巩固与应用
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 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
(3)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4) 一个数与它的倒数。
五、完成后班内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
比 比例、应用
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本课时有以下特点:
1、抓住复习起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讨论复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2、借助表格的方式来整理复习,更直观地体会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和不同之处。
3、能整合所有的知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知识。
正比例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课件
二、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我们的楼房有多么高?
2、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三、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课件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
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五、练习提高
1、 变式练习,出示课件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基本练习,出示课件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七、课后反思
1、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不会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3、列出的比例式不是正比例的形式
正比例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准备去水果超市买一些苹果,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如果我准备买1千克,你能求出什么?(总价)
2、出示表格
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填写完整。
提问:如果买( )千克,总价( )元 ……;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买的千克数越多,总价就越高)
师小结: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把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在这里——“买的千克数”和“总价”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探索新知
(一)体会两种相关联的量
1、出示例1表格
2、提问:这张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相关联?
学生发现: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补充板书)
(二)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谈话: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2、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3、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路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时间 = 速度(一定)
4、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反问:在什么条件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呈正比例?
三、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x=(一定)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你是怎样判断的?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补充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①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②每人树植棵数一定,参加植树人数和植树总棵数。
③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④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⑤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2、选择。
a和b相关联的两种量,下面哪个式子表示a和b成正比例?
①a+b=12 ② =5 ③ab= ④a-b=3.8 ⑤b=7a
3、x、z是三种相关联的量,已知=z。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正比例教案 第5篇
教学内容: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习。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习
1、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判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习
1、练习: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二第6题、第7题
第7题评讲时追问:在一个乘法关系式里,什么情况下某两个数成反比例:什么情况一某两个数或正比例?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习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习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正比例教案 第6篇
教学目的: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互相依赖的变量,谁来举例子说一说都有哪些?
2、在这些互相依赖的变量中,有一些互相依赖的变量之间有着共同之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们,看谁在这节课里表现得最好。
二、新授
1、请同学打开书19页,看第一题。
(1)读题
(2)指导看图
请同学看书上左边的图像,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请同学在书上把表格填完整
(4)学生汇报
(5)仔细看(1)的表格和图像,想一想,哪个量是随着哪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怎么变化的?(正方形的周长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周长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
再看(2)的表格与图像,哪个量随着哪个量是怎样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
(6)看看这两个表格和图像,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相同么?(不一样,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比值一定,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与边长的乘积,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的图像是一条曲线)
2、接着请同学看黑板,我们再来看第二题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1)找一生读题 怎么求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2)请同学根据这个式子在书上把表格填完整(3)对答案
(4)仔细看表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时间和路程)
(5)仔细看表格,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具体点说,时间扩大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扩大
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什么没变? (速度)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师:第二题的表中,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的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思考: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那么单价一定时,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和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正比例)
结合二三题的表格,谁来说说成正比例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备两个变量,二是这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一定)(黑板板书两个条件)
(4)师:也就是说,一个量增加或者减少,另一个量也跟着增加或者减少,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之间成正比例
一句话: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发生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之间成正比例(屏幕出示此句话)
5、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式子
a、如果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那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以怎么表示(表示为s=90t)
b、如果用y和x表示两个变量,k表示他们的比值,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么?黑板板书y=kx(k 一定)(板书此关系式)
师:现在你们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么?下面我要考考大家,看谁能顺利过关?
汇报:(不成正比例,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的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的岁数与爸爸的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变量)
(3)师小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不但要看一个量是否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还要看这两个变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比值变了就不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 )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 )
(4)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对应的高。( )
3、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里的例子。看谁想得多?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正比例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教学,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关键:
理解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数学活动。在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讨论,教案《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一定的。
特点是: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学生在小组内练说发现的规律,初步感知正比例的判定。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3、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4、正比例关系: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小结: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追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2)字母表达关系式。
如果字母y和x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k(一定)
(3)质疑。
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三、巩固练习
(一)想一想: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2、根据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
把表填写完整。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二):练一练。教师适度点拨引导,强调正比例关系判断的关键。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4、画一画,你会有新的发现。
彩带每米4元,购买2米、3米…彩带分别需要多少钱?
①填一填:(长度:米,价格:元)
②画一画,把上表中长度和价钱对应的点描在坐标纸上,再顺次连接起来。看发现了什么?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k(一定)
正比例教案 第8篇
教学要求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同学们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同学们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6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1234567
总价8.216.424.632.841.049.2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①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③看书,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④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⑤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学生讨论解答。
正比例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习: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
正比例教案 第10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0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
学生实验录像课件
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1、认识实验器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我们一起去实验室瞧瞧吧!(课件出示:实验桌和实验器材。)
(2)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呢?
(3)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1把尺子。1桶水。还有一张实验报告单。)
(4)出示实验报告单:
正比例教案 第11篇
教学内容: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
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5.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正比例。(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
再指名读。提问:你能读懂吗?
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板书: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5.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谈话: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谈话: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和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2.完成补充习题。
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
路程/千米……
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5.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1)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谈话: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六、全课。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80=80=80……
=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一定)